3)第111章 皇帝的设想 上_万岁约阿希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功、自恃甚高的德国皇帝发生这样的变化。

  是因为东线的开局不利?

  在老毛奇执掌德军参谋部的时代,德国的战争策略是东攻西守,在西线利用边境防线抵御法军进攻,而在东线协同奥匈帝国夹击俄国。施利芬上任之后,鉴于法国的军事力量有了长足的发展,战争策略变成了东攻西守,即在战争爆发后,集中德军主要力量迅速打垮法国,同时以少量部队在东线抵御俄军的初期进攻,等到西线战事结束了,再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将主力部队调往东线。

  新策略制定之初,德军参谋部估计俄国完成军事动员并将主力部队运到东欧前线需要三个月时间,但法俄缔结盟约之后,法国人出资帮助俄国修建了西南部的铁路,使得俄**队从后方运往前线的时间大为缩短。战争爆发后,由于法国方面的一再催促和激励,俄军在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势,其第1、第2集团军宣战仅半个月就越过德俄边境进攻东普鲁士,这大大超出了德军总参谋部的预计。

  说到1914年的东普鲁士战役,就不得不提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战争爆发之初,此二人一个退役赋闲,一个是比洛军团的副参谋长,执掌东线军事大权的冯-普里特维茨-加夫龙中将仪表堂堂却妄自尊大,冷酷无情而恣意放纵,他没有动脑筋或搞军事的兴趣,靠餐桌上的滑稽笑话和黄色段子博得德皇的好感。

  驻东普鲁士的第八军团共有四个半兵团,一个骑兵师,柯尼斯堡的卫戍部队以及一些地方部队,人数相当于俄军两个集团军中的任何一个集团军。小毛奇给第八军团的命令是保卫东、西普鲁士,不得让自己为优势兵力所压服或被赶进柯尼斯堡要塞区。如果发觉受到非常强大的部队的威胁,就撤到维斯瓦河西面,将东普鲁士放弃给敌人。

  8月15日,日本宣布参加协约国,使大量俄国部队得以脱身出来;因而德国人对东普鲁士的安危更为焦虑。

  8月17日,在西线,卢克和比洛军团正扫过比利时向法境挺进,鲁普雷希特军团在阿尔萨斯用大炮和机枪屠戮法军进攻部队,而在东线,随着俄军第1集团军率先犯境,东普鲁士之战打响了。

  战役伊始,德军第8军团参谋部决定利用俄国第2集团军行程滞后的机会,先集中力量对付俄国第1集团军,将其歼灭后再集中力量对付俄国第2集团军,这个正确的决策却因为普里特维茨在军事上的迟缓无能而落空。普里特维茨在德皇面前虽然受宠,却无法驾驭麾下的几位兵团司令。军团指挥部缺乏有效的协调能力,几个兵团从一开始就未能做到步调一致。骁勇的弗朗索瓦将军带着自己的兵团与俄军交上了火,他的友军才匆匆向前开拔。马肯森兵团仓猝接敌,结果在俄军重炮轰击下发生溃退,侧翼的后备兵团陷入同俄军的鏖战,无法支援马肯森兵团,只好且战且退——懦弱的普里特维茨惊慌失措地以为自己输掉了整个战役,不仅东普鲁士保不住了,如果没有援军,连维斯瓦河也无法守住,而一旦俄军越过维斯瓦河,他们不仅会威胁柏林,还将威胁奥地利的翼侧,乃至维也纳的安危。

  接到东线战事告急的报告,小毛奇惊呆了。多年来,他一直觉得这普里特维茨这个白胖子不能胜任第8军团指挥官职务,所以想方设法将他撤换掉,但普里特维茨的人脉关系让小毛奇的努力都枉费了心机。

  东线的失败也即意味着这场战争的失败,小毛奇别无选择,只得从西线抽调部队增援东线,并以指挥不力为由撤掉了普里特维茨,由年近七旬但身体健康的老将保罗-冯-贝内肯多夫-兴登堡火线接任。

  在选定新的第8军团司令之前,小毛奇和他的副手冯-施泰因将军一致选定在列日之战中大显身手的鲁登道夫将军出任该军团的参谋长一职。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