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九章 皇爷高兴,咱家就高兴_司礼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

  对于陈公公的难处,魏公公比谁都明白。

  如今之大明,银子是多,可又少。

  原因是白银从来不是大明的官方货币,大明自始至终的法定货币都是宝钞和铜钱。

  永乐年间对铜钱的铸造颇有成效,使铜钱在永乐年间得以全国性、广泛流通。然而永乐死后,由于铜矿的缺乏,金银作为货币的替代品再次浮出水面。

  大明对金银代替货币流通是打击的,事实上,金银却渐渐取代铜钱成了民间流通的主要货币,哪怕官方不承认,事实却如此。

  嘉靖以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大明,很多富人家庭收藏白银保值,换言之,白银在富人手里等同于后世的外汇,对此,朝廷是毫无办法,也没有任何卓越有效的调控能力。

  隆庆开海以后直到现在,海事在某种程度上又被掐断,大量的海洋利润被沿海士绅霸占,而这些利润所得的大量白银自然不会输入到国库,也不会流通到民间,因此,明明大明朝现在有的是白银,可看起来白银却好像都消失了。

  张居正变法时,曾改革实物收税,改以提倡白银交税,但实物税依然是大头。而且越是有钱人,就越倾向于交纳实物税,此尤以江南富户为重。原因便是在富庶的江南地区,粮食、丝绸产量高、又有漕运之便,交纳实物税很轻松。若转而交纳白银,折算下来反而不及交纳实物来的便宜。

  偏远地区的百姓因为实物过少,商品不丰富,就只能交纳白银来抵税,这些白银千辛万苦收回来,也没到国库中去,而是在地主和商人手里。

  前者把持粮食,后者则懂得利用白银和米价的差价,于是纷纷赚得盆满钵满,最后,银子就都进了银窖,退出了商业流通。

  没有硬通货币,铜钱又极度缺乏,上至朝廷,下至民间,便出现奇怪现象。

  穷,都穷。

  唯中游的地主商人富,富的流有。

  朝廷穷,边防便不利。

  百姓穷,便要寻个活路。

  内忧外患之下,这大明朝便轰然坍塌。

  因而,魏公公这次主持海事,就一个任务——搞钱,搞来大量的白银输入商业领域,输入民间,想尽一切办法使明朝的经济变得真正活跃。同时,靠这些白银从海外大量收购粮食,于西北、辽东、京畿广建粮库,缓解即将到来的天灾。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想要这项工程有所见效,非二十年不能为。

  这是建立在全盘不能烂的基础上,若只建立在恢复基础上,则只需稳住长江以南便可。

  然,那死伤太多。

  陈增是个太监,做太监的有个通病,钱再多也不喜欢在手里捏着,而是无论如何也要买地置业。

  太监,对于银窖藏银是不感兴趣的。

  田产,才是公公们最喜欢的东西。

  说起来,这也是公公们心底最大的痛。

  他们为何成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