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十章 成化终弘治起_大明求生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个儿子。一直到明孝宗朱祐樘,也只有两个儿子,还一个早夭,只剩下一个独苗朱厚照。

  当然,这并不是朱棣抢了侄子皇位的报应,而是朱棣自身的健康就有问题。要知道,朱棣是在北征回师的途中突然暴病而亡的。那么是什么病呢?也许朱棣的病就是后人推测的高血压、心脑血管之类的遗传病。而当时落后的医学技术肯定是测量不出朱棣真正的病情的,这样的遗传病也就一代一代传下去,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寿命都偏短。

  在朱佑樘登基后,礼科给事中韩重上疏,指出太医院掌院事、通政使刘文泰“投剂乖方,致殒宪宗”。希望皇帝陛下能将其”明正典刑“。换句话说,宪宗之死,根源在于庸医误诊。但是最终朱佑樘只是将刘文泰降为太医院院判,朱佑樘万万也想不到,自己会在十八年后同样死在刘文泰的手上。

  一场因感冒引起的驾崩,朱佑樘染病的时间是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四月二十九日。次日五月初一日,孝宗依然没有视朝,礼部尚书张昇等人赴左顺门问安。明代的左顺门就是今日故宫中的协和门,位于紫禁城外朝中路、太和门东侧廊庑正中。当时孝宗对于病情还比较乐观,回复群臣说:“朕体调理渐痊可”。并且让群臣安心办事。

  但是接下来从五月初二日到初五日,连续四天皇帝仍然没有视朝。随即在五月初六日孝宗大渐,派司礼监太监戴义召内阁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紧急入宫。根据史料的记载,当时皇帝本人的症状是“热症”。

  也就是说感冒引起的发烧,按这样的病情,在当时的明朝随便找一位行走郎中,开一副清热解毒,退烧的药,不出几个时辰就能痊愈,当时让司设监太监张瑜去太医院商量如何用药。令人没想到的是,负责诊治的太医院院判刘文泰和御医高廷和根本就没有入宫为皇帝诊脉,只是根据张瑜的描述就开了药方。

  《本草品汇精要》这本书是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八月起开始修纂的,虽然句题工作是由刘文泰和数十位太医共同负责,但编修总裁官却是司设监太监张瑜。二人通过修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偶感风寒对于太医来说也不算什么大病,因此几个人就这样为皇帝草率开药。

  服药之后孝宗的病一直没有好转,因此掌太医院事、右通政施钦、院判方叔和,医士徐昊等人又先后为皇帝开药。但是由于有刘文泰的药方在先,其本人又深得皇后张氏的信任,后面几位太医都不敢推翻刘文泰最初的判断。结果仅仅八天之后皇帝便不幸驾崩,这个锅应该由谁来背?

  按理来说,刘文泰作为主编《本草品汇精要》这本书,绝不会是一个简单的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