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章 新的一天_华娱从1998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学生拍片子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也是为什么林东峻决定把剧本拿给几位老师让他们帮忙参谋的原因之一,不管最终是通过青影厂的名义送审剧本还是其他途径,在目前的环境下,官方的电影厂参与是必须的,当然还涉及到后续的宣发等问题。

  不过林东峻也知道青影厂即使参与投资,最多估计也就几十万的样子,他还有一个更好的目标:北影厂,华夏国有八大电影制片厂之一,就在北电隔壁,算是国营厂里面财大气粗的电影厂之一,争取到某些投资额估计也不是多费事的事,当然前提是剧本被人家看好。

  这个年代影视行业对剧本的看重程度可不是十几年后资本横行的时代可比的。资本横行时代,不管是投资人,还是某些演员都可以对编剧指手画脚,随意修改剧本,这……在这个年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个年代圈内最缺的是什么?人才。什么人才?编剧人才。当然资金就不提了,在哪个年代都缺。

  看看海延为什么在电视剧圈里炽手可热,王硕等人为什么能在圈子里呼风唤雨,不就是人家有才华,能写出大卖的本子吗?很多人都得顺着他们的意见来。

  这个时候还不是后世电脑特效、3d等作为看点的时代,一个好的本子对于影视剧来说可是重中之重。

  说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一个优秀编剧的重要性:卢苇,西影厂出身,有一段时间就跟在京圈王硕等大腕身边进行剧本创作,92年担任编剧的《霸王别姬》,改编自同名小说,拿下四十六届戛纳金棕榈;94年担任编剧的《活着》,也是改编自同名小说,拿下四十七届戛纳评审团大奖(仅次于金棕榈);以及后来担任编剧的《图雅的婚事》,拿下柏林金熊奖。这一个个奖杯的后面都有一个优秀编剧做支撑。

  好的作品改编和原创剧本对一个编剧来说各有侧重点,不过都不是普通编剧能搞定的。

  老谋子八七年拍的的《红高粱》,改编自莫言的著名小说,莫言亲自参与编剧,最后拿了柏林金熊奖;九一年拍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由倪振担任编剧改编的苏通的小说,拿了威尼斯银狮奖;九二年拍的《秋菊打官司》,刘衡担任的编剧改编的陈远斌的小说,拿了威尼斯金狮奖。

  然后看看老谋子凯子哥离开大咖编剧之后自己担任编剧的作品,《英雄》、《无极》等等,就不多说了,故事都讲不好,台词还能更雷人点么?当然人家的导演功力那是没话说。

  所以啊,可以看出来,有了好的ip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拍出优秀的片子,这中间的编剧环节可是重中之重。优秀的编剧,完全可以根据导演的创作思路以及实际情况,改编出优质的本子,要是碰到不好的编剧,再好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