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百七十二章 狐假虎威_唐朝小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二章狐假虎威

  马车悠悠,平稳而轻快,夏日酷暑气候袭来,不可避免的,车厢之中,多了几分闷热,韩瑞执了柄纨扇,殷勤的给郑淖约煽风,嘘寒问暖的,绝对是经典好男人形象。

  享受着这份呵护关爱,郑淖约心里柔情如蜜,甜丝丝的,取了块香帕,轻轻拂拭韩瑞的额头,浅笑道:“夫君,你和阎大匠说些什么了,惹得他那样愉悦,连视若珍宝的作品,也毫不犹豫赠送给你了。”

  摸了下车厢角落的画卷,韩瑞有些喜上眉梢,阎立德的画作,放在后世,那可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就是现在,也是难得的珍品,而今收入囊中,得来全不费功夫,多少有点儿得意,不过,也不至于忘形,笑了笑,轻叹说道:“也没什么,只是说了些心里话。”

  在春秋战国的时候,百家争鸣,各家学术之间,没有明显的高下之分,农家墨家是显学,鲁班更是深受世人的敬重,可是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几百年来,儒学儒术蓬勃发展,其他诸子百家的地位,一落千丈。

  儒学,有种排他性,主导朝堂之后,更是利用政令,刻意的打压其他学派,制定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士大夫之族,多是读书人,然而读书人又多是儒家子弟,将自己抬得很高,贬低别人,潜移默化,匠工之类,自然受到世人的偏见。

  就像阎家兄弟,如果不是得益于他们的贵族身份,再有才华,声名也不显,最多是留下一个名字与符号罢了,简单的例子,世人都清楚,唐代的长安城,前身是隋朝的大兴城,然而主持修筑大兴城的是宇文恺,他的生平事迹,随便都可以找到。

  但是,在桥梁建筑史上,留下浓书重墨的赵州桥,堪称奇迹,其建筑者李春,更是后世公认的杰出桥梁专家,大师级别的人物,技术绝对不亚于宇文恺,或者阎家兄弟,可是除了赵州桥与名字之外,李春还留下什么?

  在封建王朝,像李春这样杰出人物,根本不受世人的重视,甚至在史书中也没有留下多少痕迹,要不是一千四百年之后,赵州桥依然存在,恐怕后人也不知道,当年有这么个大师,造就过这样的桥梁奇迹。

  况且,像李春这样的能工巧匠,绝对不是偶尔存在而已,肯定还有很多,只不过不为人知罢了,只不过是他们没有宇文恺、阎家兄弟幸运,载列史书之中,流芳千古,只得悄无声息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唐宋还好,官方正史,没有记录这些匠工的名字,但是私人的著作,或者地方志之中,还会提及,李春,毕升,这些民间大匠的名字,就是这样留传后世的,可是到了明清,好像就没有这方面的记载了。

  通过对比,可以提出结论,唐代的社会风气开放,匠工的地位,即使不高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