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九十八章 习惯与洗儿_唐朝小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弘文馆的前身是修文馆,不过馆中主要成员,却是当年秦王府帐下的文学馆学士,李世民即位之后,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不过这些只是附带的功能。

  朝廷百官皆知,弘文馆学士,会于禁中,参决时政,以分宰相之权,相当于皇帝的智囊,除了个别,大多数是朝廷的重臣,只要李世民愿意,随时可以堤拔他们人阁为相,算是一种后备人才管理机构。

  而今,听韩瑞的述说,设置层层障碍,几近于刁难,才到考上进士,之后又是庶吉士,又是观政进士之类,变换这么多花样,如果没有丰厚的回报,谁还会参加科举?所以其目的自然是昭然若揭。“磨砺十几二十年,就算是朽木,也应该雕琢成为栋梁,可堪大用。“韩瑞轻声说道:

  “非进士不入弘文,非弘文不入朝…”这个朝堂,自然是政事堂,能在正炙事堂参预谋议的官员,皆是三省六部的大臣,民间百姓呼声相公,也不算是逾越。

  李世民犹豫了,眼神十分复杂,身为一个明君,对于殿臣的想法,肯定了如指掌,自然清楚,这套制度,极具诱惑力,天下儒生,知道只要考上进士,成为庶吉士之后,就有机会成为宰相,不要说寒门士子,就是世家门阀子弟,也会争先恐后的报名参加科举。

  韩瑞肯定是料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才设下诸多障碍,若不是没有点难度,怎能突显出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情况,不过,肯定也会出现,看重进士科,忽视常科,干军万马走独木桥的场面,竞争更加激烈。

  甚至于再过几十年,说不定出现,只考进士,取消常科的事情,想到这里,韩瑞也不清楚,自己的捉议,到底是以是锚,但是可以肯定,举子们出头的机会,比以前多上几分,要知道之前的科举,每年只录取二三十个进士,变革之后,人数应该会多上几倍。

  只是这样一来,更加要注重公平,不然以现在的监考制度,只要操作得当,三元及第是非常简单自勺事情,韩瑞觉得,自己有必要提前预防,继续陈述起来,读卷、糊名考校、分房阅卷、、公立甲次等措施,又捉前几百年登场。

  李世民颇为失态的揉了下额头,皱眉说道:“何须如此麻烦?”“为国举才,不可不慎。“韩瑞小心翼翼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朝廷公平公正,天下人自然无话可说。”

  李世民目光掠过思索之色,慢慢的也明白韩瑞的意思,相对而言,对于科举,李世民虽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感叹,但是重视的程序,远远不及后世。

  纵观整个唐朝,名臣丞相很多,不过走进士出身的,却寥寥无几,而且,很多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寒门士子,自然也有出头的机会,只是非常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