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六十四章 无畏时代(八)_我真不是个海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被动局面。

  二战结束后,斯大林下决心要发展大海军,并为此制定了庞大的发展计划,虽然其思路没有摆脱二战的影响,但如果按期完成,力量仍然非常可观。

  但遗憾的是赫鲁晓夫继任后,认为在核武条件下,水面舰艇意义不大,至于航空母舰更是“铁棺材”,主张大力发展导弹、核潜艇。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戈尔什科夫的推动下,海军发展总算进入了“平衡海军”状态,力量增速很快,在世界许多地方,都能与美国海军势均力敌的较量,但从战略力量上看,仍旧未能摆脱西方忽悠。

  例如,在航母发展上连续犯错,在赫鲁晓夫时代建造了所谓的直升机母舰,事实上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冷战后在阿三的拆船厂结束了使命。

  后又受垂直起降机的影响,连续建造了四艘“四不像”的“基辅”级,力图“少花钱,办大事”,但战斗能力非常差。

  苏联解体后没几年就退役的退役,卖掉的卖掉。

  其中“基辅”号、“明斯克”号在华夏成为了游乐园,“新罗西斯克”号在韩国被拆毁,目前仅剩“戈尔什科夫”号改建后进入印度服役。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才从西方忽悠中醒来,开始建造常规航空母舰“库兹涅佐夫”号,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也摆上了船台。

  虽几经周折刚刚有所动作,苏联却迎来了解体。

  为了给苏联海军多保留点“血脉”,“库兹涅佐夫”号在国家解体前,被海军强行开走,还能在北方舰队服役。

  至于核动力航空母舰“乌里扬诺夫斯克”,建造30即被拆除,这就是始终苦命伴随的苏联海军。

  总结起来,北极熊海军一直在输的原因:

  其一,内海舰队的悲哀-敌国封锁海峡,俄国有4大舰队,里海舰队是标准的内湖舰队;

  黑海舰队是内海中的内海舰队,不仅受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制约,还受地中海(内海)的直布罗陀海峡制约;

  波罗的海舰队也是内海舰队,若想出洋,必须看德国、瑞典、挪威、丹麦看的脸色,以上如是交战国,出洋则是幻想;

  太平洋舰队地处远东,荒凉的西北利亚难以提供后勤补给,且堪察加半岛及符拉迪沃斯托克基地又有120天以上的封冻期,很难适应战时需要。

  其二,防守型战略-大洋作战无胜算。

  俄国舰队的定位不是大洋舰队或公海舰队,其职能是在各自内海中保卫海疆或协助陆军作战。

  1905年俄国三大舰队联合进行了第一次大洋作战(对马海战),结果全军覆灭。

  从此,俄舰再无大洋决战的兴趣;

  其三,技战水平有差距。

  在对马海战中,俄国舰队第一回合就被日舰打掉了总舰队旗舰及分舰队旗舰,失去了指挥能力的舰队成了一盘散沙,且俄军的射击水平与日军有很大差距(日军战列舰10公里能准确击中目标,俄军仅7公里);

  其四也是最关键的军舰的制造能力有差距。

  与英法德美相比,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工业及科技能力比不上前者,所造出的军舰水准肯定有差距。

  在对马海战时,俄舰的航速、火力、装甲都逊于日舰,因为日军舰是从英德购买的。

  请收藏:https://m.lpxs9.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